【阅读指导】《老子今注今译》(普及本连载三十八)

三十八章

导读

     老子身处“礼崩乐坏”的时代,作为修身和治国原则的“道”“德”“仁”“义”“礼”接连丧失。礼已经演变为繁文缛节,拘锁着人心,所以老子感慨地说:“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”,礼最重要的内涵是忠信,如果忠信不足的话,社会便要陷入祸乱。为此,老子特别提醒人们要“处其厚”“处其实”,希望人们重视伦理原则和规范的内在精神而非它的外在形式。

 

 上德不德[1]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[2],是以无德。

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[3];下德无为而有以为[4]

 上仁为之而无以为;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

 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[5]

     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[6],而乱之首[7]
     前识者[8],道之华[9]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[10],不居其薄[11]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[12]

 [1]上德不德: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。

 [2]下德不失德:下德的人恪守着形式上的德。

 [3]上德无为而无以为: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。以,有心,故意。

 [4]下德无为而有以为:“有以为”和“无以为”说的是有没有模拟造作,有模拟造作就是“有以为”,没有模拟造作就是“无以为”。帛书甲、乙本和《韩非子·解老》均无此句,为汉时衍入,当作四分法,即“上德……上仁……上义……上礼”。与第十七章参读,“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”即“太上,下知有之",“上仁为之而无以为”即“其次,亲而誉之",“上义为之而有以”即“其次,畏之”,“上礼为之而莫之应”即“其次,侮之”。

 [5]上礼为之而莫之应: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响应。攘臂而扔之:伸出手臂使人强从。扔之,即引之、拽之,强迫人服从。

 [6]薄:衰薄,不足。

 [7]乱之首:祸乱的开端。

 [8]前识:指预设种种礼仪规范。者:表提顿,无义。

 [9]华:虚华,非实质的。礼仪规范乃道之其次者,故曰“华”。

 [10]处其厚:立身敦厚。

 [11]薄:浇薄。

 [12]去彼取此:舍弃薄华,采取厚实。

 

译文

 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,所以实是有德;下德的人刻意求德,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。

 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;下德的人顺任自然是有心作为。

 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;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。

 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响应,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。

 所以丧失道就会失去德,失了德就会失去仁,丧失了仁就会失去义,失了义就会失去礼。礼最重要的内涵是忠信,如果忠信不足,祸乱就要开始了。

 预设的种种规范,不过是道的虚华,是愚昧的开始。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,而不居于浇薄;存心笃实,而不居于虚华。所以舍弃薄华而采取厚实。

 

点评

 本章中间一段“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”,我们一般多只留意它表面的批判性,却忽略了隐含于其中的正面意涵。

 

 从对现实的批判来看,老子客观地意识到,在“道”“德”“仁””“礼”逐层下降的过程中,人际关系越来越外在化,人的内在精神不断被斫伤,自发自主的精神逐渐消失,仅靠一些外在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拘锁在固定的形式中。当代学者常据此认为,老子绝弃仁、义、礼,将其视为道、德衰败之后的产物,视为负面的价值。这实际上是没有从更宽广的层面上来理解老子。

 

 正面地看,这四句在《韩非子·解老》一篇中作“失道而后失德,失德而后失仁,失仁而后失义,失义而后失礼”,意谓仁、义、礼等伦理原则和规范,必须以自然质朴的道、德作为根基,如果失去了道、德的根基,那么仁、义、礼也将随之崩塌。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这五者环环相扣,具有连锁性的影响。这是比较符合老子对于伦理道德的看法的理解。

 

 此外,老子在本章前半段谈到“上德”“上仁”“上义”“上礼”,“上”字寄托的正是老子理想的德、仁、义、礼的形态。这也说明老子不是一味地绝弃仁、义、礼,而是有着更宏阔的整体性视野,需要我们辩证地加以理解和把握。

 

2025年2月24日 22:40
浏览量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