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阅读指导】《老子今注今译》(普及本连载三十六)

三十六章

导读

本章通过四组对立的概念:歙与张、弱与强、废与举、取和与,说明对立双方相反相成、互相转化的道理,强调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。老子认为,当事物发展到某一极限的时候,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,这是他对事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分析,是物极必反的道家原则。

将欲歙[1]之,必固[2]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举[3]之;将欲取[4]之,必固与之,是谓微明[5]

柔弱胜刚强。

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
[1]歙(xi):敛,合。

[2]固:必然,一定。

[3]举:通行本作“兴”,据劳健、高亨之说改正。

[4]取:通行本作“夺”,据《韩非子·喻老》改正。

[5]微明:几先的征兆。

译文

将要收合的,必先张开;将要削弱的,必先强盛;将要废弃的,必先兴举;将要取走的,必先给与,这便是几先的征兆——在张开、强盛、兴举、给与之时已经暗含有收合、削弱、废弃、取走的征兆。

柔弱胜过刚强。

鱼不能离开深渊,国家的利器不可以随便耀示于人。

点评

“柔弱胜刚强”的刚强和柔弱的对峙中,老子宁愿居于柔弱的一端。深入而普遍地观察人事和物性之后,老子了解到“势强必弱”的道理:看来刚强的东西,由于它的彰显外溢,由于它的暴露而不能持久,而看来柔弱的东西,由于它的含藏内敛,往往比较富有韧性,而能够长久。“齿亡舌存”传递的便是这个道理。老子推崇的这种守柔的人格形态,成为士人的一种独特的精神面貌,凝聚着中华民族性格中坚韧的一面。

“柔弱胜刚强”的命题上承续《尚书》《易经》,下影响《易传·彖传)。《尚书·洪范》篇说:“三德一日正直,二日刚克,三日柔克。”王博教授指出:“刚柔对言,于文献盖始于此。老子言刚柔,或即承此而来。又《尚书》认为,须针对不同的情形来运用刚德或柔德,如‘沉潜刚克,高明柔克’。可知《洪范》有刚可胜柔,柔能克刚之义,老子主要发挥了‘高明柔克’之方面,故盛言柔弱之为用,主‘弱能胜强,柔能胜刚’。”(《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》)

《易经·履卦》说:“履虎尾,不咥人,亨。”踩到老虎尾巴,本是凶险至极之事,为何能迎来老虎不吃人的幸运结局呢?易学家唐明邦说:“本卦认为履道险恶,贵在慎、谦。同是‘履虎尾’,由于态度不同,结果相反。以恐惧戒慎心情对待,结果‘终吉’;自以为‘眇能视,跛能履’,趾高气扬,结果被老虎吃掉。可见,谦柔能自保,刚强则丧生,柔弱胜刚强。”(《周易评注》)

“柔弱胜刚强”在《易经·履卦》尚属隐含性的思维,到了《老子》才成为显明性的命题,并影响了《易传·彖传》,例如《彖传》解说履卦时就说:“履,柔履刚也。”易学与老学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,由此可见一斑。

2025年2月21日 09:47
浏览量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