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大智慧的传承与传播

《老子》大智慧的传承与传播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在2021中国·鹿邑老子文化论坛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

西安交通大学哲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韩鹏杰

img1

图片说明:西安交通大学哲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韩鹏杰

 

各位好:

两天来,聆听各位专家学者在主论坛、分论坛的精彩发言,受益匪浅,除了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智慧,还深深体会到在座各位对老子、对我们民族根和魂的文化的热爱。概而言之,本次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老子的大智慧,如何传承以及如何传播。关于具体内容,各位专家学者都已经讲的十分深入浅出,在此不再赘述。跟各位交流一下我关于这三个问题的看法,欢迎各位指正。

第一个问题,关于老子的大智慧究竟怎么概括呢?老子的智慧太多了,我们今天说最高点,智慧中的大智慧。2014年习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学,在师生座谈会上列举了15条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,第一条就是“道法自然,天人和一”,出自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五章。其实二十五章可作为正文的第一章,这样便开篇介绍了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概念——“道”。这一章讲道是宇宙的本原——“可以为天地母”;道是万物的规律——“周行而不殆”;道也是人生的信仰——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最后这句话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,其实是一种搭天梯的语法,出发点都是人。老子实际要表达的是“人法地,人法天,人法道”,孙中山先生把前面这六个字,概括为五个字“法天地精神”,更明确。

首先人要效法大地的精神,包括你我在内,多少沉重的东西都压在这大地上,它都能够担当、承载起来。所以大地的精神——厚德载物。咱们中国长辈教导晚辈的时候,常用的两句话:第一句话,你做人要厚道,厚德载物。第二句话,你做人要地道,厚德载物。人也要效法学习天的精神,天体日夜不断地运动,中国人认为是它内部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。一阴一阳之谓道,这几乎是中国哲学的最高的命题了。既然是内部力量的运动,不是外部力量的左右,所以叫自强。日夜不停,不断地进取,不断地努力,所以叫不息。所以天的精神,自强不息。人也应该效法天道,敬畏天道。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?在传统文化里,我们中国人的信仰不就是这两个字吗?天道,也叫做天理,落到心里就叫做良知。天地良心做事不能违背天道,不能违背天理。因为人在做,天在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,出自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三章,最后八个字,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中国人读失去的失,总觉得有点绕口,换了一个字,意思都是一模一样的。为人别做亏心事,古往今来放过谁,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这九个字加一起就叫做道法自然。自就是本该,然就是如此。道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。所以各位学《道德经》,学国学,有一个重要的使命,其实就是要找回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运动中,逐渐湮灭掉的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的信仰,天道,天理,良知。这样做才能够和这个世界和天地和谐相处,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所以我们说“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”是老子思想智慧中的大智慧。

那么,究竟怎么做才是“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”呢?关于这个问题,我首先想到周恩来总理谈过的《道德经》,1939年周恩来回绍兴,见到他一个老朋友叫曹天风,他是《战旗》杂志的主编。曹天风就跟周恩来聊起了《道德经》,他说《道德经》这本书对个人的修养有用,对社会没用。周恩来说,这话不对,那时候写五千字有那么容易吗?能够写这样一本著作就证明老子他有一份责任感,他没有忘情,没有忘记对这个世界的责任和使命。周恩来认为《道德经》里边最精彩的部分,就是第五十一章的这十二个字: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。”生养了万物,却不把它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,这是在说天地。我们中国人讲话有一种传统,喜欢谈天说地,以此为开始。你看这天地,创造了万事万物,生养了万事万物,却不把它当作自己的私有产品,它只为万事万物提供条件,却不求回报。阳光,雨露,土壤,任万事万物自由生长,我们也得效法学习天地的精神。那应该怎么做呢?为而不恃,不管我们对别人多有好处,哪怕是有恩德,也不要把这个当作一种倚仗条件,甚至勒索的手段,恃,倚仗、凭借,为而不恃。长而不宰。做家长也罢,做官长也罢,都不要认为我们能主宰自己的儿女,主宰自己的属下,一旦你这种主宰者的身份出现,结果便是反目成仇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这就是《道德经》强调的,最深刻的智慧和品德。了解了这一点,也就了解了周恩来一生为人做事的宗旨。他的很多的做法,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了,并且会出自内心地予以敬重。

其次,是康洁女士提到的潘基文,这人确实聪明,做联合国秘书长都能连任。可是大家知道他做联合国秘书长连任的时候,开口讲话引的是谁的话吗?就是《道德经》最后一章最后这两句话: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我怎么做联合国秘书长?第一句话“利而不害”,我对大家有利,为大家谋福利,不起坏心。我做了好事之后不会为自己争名夺利,第二句话“为而不争”。我们读书讲究落脚点,最后落到什么地方?就是结尾。最后一章最后两句话,这是全书的总结概括。你把最后两句话搞清楚了,《道德经》核心的内容也就明白了。到这里我们应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验,很多人说道家是消极的,不适合小孩子来学,但是我们看翻译本的时候就会知道,《道德经》里边出现得最多的词是天下。所以为什么很多皇帝都会给这本书做注解?为什么我们国家历代的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,包括现在的主席和总理讲话都要引《道德经》的语句?因为这本书本质上就是一本领导学的经典,给各类的“长”,家长、官长、国家之长,给他们讲怎么样的治国之道、为官之道、人生之道。千万不要把道家当作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思想来对待。《道德经》里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吗?当然不是。你得先有为,才有资格谈无为,所谓的无为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是不争。你做的事大家都看得见,越不争,大家就往前推你,越不争,大家就往高去举你。

第二个问题,关于传承。我们知道著名的“横渠四句”,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老子就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榜样,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二章:“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”老子也说这些东西,也都是别人教给我的,给我讲的,我再把这些写出来教给大家。强梁者不得其死,这句话也不是老子自己的,它出自《金人铭》。传说黄帝写了六篇铭文,叫《黄帝六铭》。其中有一个是刻在周朝台阶右面立着的金人背后,金人就是青铜刻的,这金人的背后有铭文。经过汉朝的刘向《说苑》的考证对比,发现《金人铭》里边的这句话,强梁者不得其死。还有第五十七章:“故圣人云,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”很明显,这是引用以往通达事理的统治者的话,引用老子心中有智慧的人的语言来作为结尾。所以老子就是传承古人智慧的代表,这是文化的传承。

老子学院昨天揭幕的老子像,很有神,处处都是细节。比如老子像底座外是一个圆形的蓄水池,在古代就称作“辟雍”,圆如璧,雍以水,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,校址圆形,围以水池。诸侯的学校等级低一点,称作“泮宫”,即半圆形的水池。用在这里就是学校的象征,老子将智慧传授世人,老子学院会将老子智慧世代传承。现今才是传承文化的好时候,随着科技发展、时代进步,我们讲课传授知识的平台多了很多,慕课、直播、学习强国,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习传承老子文化的途径。每次分享交流,只要有一个人听进去了,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影响,这就是有意义的,我们做的事情都是有价值的。我们要以老子为榜样,把中国传统文化世代传承,让其光芒智慧泽被后世。 

最后,一定要将我们民族文化传播出去。老子的“子”,是古代的尊称,但它同样也是种子的子。每一次活动都是一粒种子,我们分享交流老子文化,把老子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。我相信“善建者不拔”,伟大的思想是不会被攻击倒、拔除掉的。《道德经》历经两千多年,很多人都在攻击,在否定,在嘲笑。可是这无碍于这伟大的思想在当今时代仍散发光芒,学习的人越来越多,大家从里边得到智慧的启迪,就像夜幕中的星光,给我们在黑暗中指引方向,有的甚至像光明普照的太阳。国家级非遗项目‘老子祭典’每年都在老子故里鹿邑举办,这本身就是对老子文化的学习、践行、传播和传承,希望老子学院做大做强,为老子智慧的传播传承、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做出更大贡献。

道者同于道,在此相遇,我们都是同道中人,都将在传承老子文化这项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感谢老子,感谢学习、践行老子智慧的你。

谢谢大家!

 

2021年3月31日 17:39
浏览量:0